bbin平台 王云红 bbin报 3天前

两汉时期,大汉帝国国力空前雄厚,政治经济空前繁荣,汉代民众心中树立起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。除了文字典籍,汉代文明及民间文化思想还保留在那些琳琅满目、雄奇壮美、浪漫瑰丽的画像砖与画像石艺术之中。
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、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。它形制多样、图案精彩、主题丰富,主要分布于河南、四川、山东一带。一般认为,它始于战国晚期,兴盛于两汉,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广为流行。其中,汉代画像砖在出土数量、砖块形制、画幅形式、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丰富于其它时代。
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、墓地祠堂、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。主要分布于山东、河南、四川、陕北、晋西北以及苏北地区。画像石是中国古典美术的重要代表类型,对之后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并称为汉画,图案题材多为人物、历史故事、动植物和吉语文字等,因其内容丰富,被后人誉为“敦煌前的敦煌”,实名至所归。汉代画像砖、画像石,完美呈现了汉代先民们的开拓进取,奋发向上,张力四射的强汉形象,更有威摄四方、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。
值此中华复兴重迎盛世,更恰逢“一带一路”大战略背景下,弘扬中华优秀文化,重塑文化自信,重掌世界文化话语权,让中华文化再次引领世界潮流。继承并弘扬优秀汉代画像艺术,助力“一带一路”,不仅经济要走出去,文化更应先行。本展览主要以汉代画像砖、画像石精品拓片为主,兼及南北朝、隋唐时期的各类石刻碑拓。
01
泗水捞鼎


鼎在中国古代是最高权力的象征,也是国家的象征。传说大禹用九州贡金铸九鼎。九鼎夏传商,商传周,秦国从周王室将九鼎取走。在搬运途中,一鼎飞入泗水,只剩八个。秦始皇东巡,路过泗水桥,发现了丢失的那只鼎,遂命随从下水捞鼎,即将打捞上来时,水中飞出一龙,咬断了系鼎的绳索。鼎复沉入水中,再无踪迹,鼎失秦亡。刘邦时为泗水亭长,该故事暗指刘汉代秦是出于天意。
02
平索戏车

平索戏车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杂技。画面上有两驾马车,前车一马独驾,却负载着一个粗壮的御手和两个健壮的表演艺伎。不仅如此,“动力不足”、负载沉重的前车,正奔行到拱桥边上,马儿埋首曲颈、步履艰难地向上攀行。后车则相反,二马共驾,负担轻松,所以八蹄腾空,全速狂奔。这样就出现了两车速度一疾一缓的矛盾。这种矛盾给运动中表演的艺伎增加了巨大的难度。前车橦杆,因车正驶向倾斜的桥面,不得不向后倾斜,橦杆中部艺伎双臂完成了笔直如线的水平支撑,橦杆顶端置一短横木,横木上端蹲一艺伎,她的身体稍向左倾,随时可能翻倒下去。橦杆上端的艺伎右手拉索,左手向外伸出以保持平衡。后车的橦杆之上,一艺伎如猴子上树般灵巧地向上攀援,同时一手拉索。平索上的艺伎以脚钩索,身体倒悬,二臂微屈,仿佛在随身体优雅地摆动。此画像砖反映了汉时百戏的盛况。车、橦杆、索三者互相牵连,表演者在两辆车子的奔跑晃动和绳索的摇曳起伏中做高难度的动作,惊险动人。
03
三驾出行

古时等级制度森严,对出行驾乘有着明确的规定。据《逸礼·王度记》记载:“天子驾六,诸侯驾五,卿驾四,大夫三,士二,庶人一。”等级越高,乘坐车驾的马匹越多,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乘坐六匹马的车。这些历史记载只是存在于古籍上,今天的人们却不曾见过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,洛阳“天子驾六”的发现,让人们见证了这一历史记载。这幅图画里乘车是三驾,为东汉时士大夫阶层所用。车中居右者为御者,左为吏人,三马造型形象生动,是汉画像石中的极品。
04
孔子见老子


『孔子见老子』是著名的历史典故,又称『孔子问礼于老子』或『孔老相会』。画面中老子、孔子皆着长袍、戴高冠,孔子手中持二鸟(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节,称为『贽礼』,禽鸟为初见尊长时所送的礼品)。在孔子和老子身后为其弟子们,皆鞠躬行礼,中间有一小儿,为神童项橐。传说有『项橐三难孔子』,孔子拜项橐为师的典故,也是千古美谈。画像石形象再现了儒、道两位始祖,互敬互学,交流思想,切磋学问的历史画卷,也表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提倡的谦虚好学、尊老敬贤等社会思想。
(来源:bbin报第312期第4版)
编辑排版:李梦珂
图片来源:王云红
审核:段笑蓉